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名人(与中秋节有关的名人)

更新时间:2024-10-06 14:31:41

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

大家好,关于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名人(与中秋节有关的名人)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名人(与中秋节有关的名人)的相关知识,同时还有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的相关操作,还望大家耐心阅读,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!


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

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

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,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。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,要明亮,所以又叫做“月夕”、“八月节” 。 那么你们知道历史上的名人在这个节日都发生过些什么事呢 ? 今天*就来分享一下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,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。

朝初有中秋节 赏月是当时贵族的风尚

月亮崇拜、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,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 。 但仅凭这些元素,并没有形成中秋节 。 在汉代,月亮祭拜基本为皇家垄断,之后一直到唐代,都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 。

中秋节形成于唐初,在那个特别爱好月亮的年代,唐朝的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 。 至中晚唐,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 。

赏月并非独赏,不是像李白那样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而是与亲友、同僚一起,这就有了“团聚”的意义 。 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,而是与美酒、音乐、诗词以至舞蹈相伴随 。

中秋节为了纪念哪一位名人

到了唐朝,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增多 。 如白居易诗题中标出“八月十五”或“中秋”字样的就有七首,晚唐诗人殷文圭有“*无云镜九州,最团圆夜是中秋”的诗句,直接点出了中秋团聚赏月的习俗 。

唐代还盛传着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,据唐代蒋防《幻戏志》记载,八月十五夜晚,玄宗望月入迷,起了游月宫的念头,就请天师作法,一同来到月宫游玩 。 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,仙女告诉玄宗这叫《紫云曲》 。 玄宗默记曲调,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,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《霓裳羽衣曲》 。

从月宫回来途中,一行人经过潞州城(今山西长治),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,还向城中投撒金钱 。 过了十几天,潞州官府上奏说,八月十五月圆之夜,城市上空有天乐传来,并有金钱撒下 。

宋代中秋成了玩月狂欢节

唐朝的八月十五是一个赏月节,至宋代,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* 。 无论社会中上层人士,还是下层民众,各家皆登高赏月,欢聚痛饮,直至深夜,许多人家甚至天明乃散 。

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

宋代的中秋节有一种普遍的闲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 。 贫穷人家就是典当家什,也要换些酒来 。 这晚商铺更是开到凌晨三、五点,玩月的游人络绎不绝 。

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了汴京中秋节的盛况:各酒店都重新装饰门面、打扮彩楼,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'旗子 。 街上人人争相饮酒,到中午十一二点,各家酒店的酒都卖光了,纷纷扯下招幌 。 中秋时节虾蟹正肥,石榴、梨、枣、栗子、葡萄、橘子等果品争先上市 。 中秋之夜,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,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 。 到处是丝竹之声,直到夜深时分,在家未出门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,像从云外飘来 。 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 。 夜市人声鼎沸,直到天亮 。

吴自牧在《梦粱录》中也有生动描述:“王孙公子,富家巨室,莫不登危楼,临轩玩月”,“至如铺席之家,亦登小小月台,安排家宴”,“虽陋巷贫窭之人,解衣市酒,勉强迎欢,不肯虚度”,可谓社会上中下三阶层的人过中秋的实录 。

中午痛饮美酒,晚上通宵赏月、游玩,无论贫富、长幼,皆参与其中,宋代的中秋节简直是全民狂欢,和巴西的狂欢节有得一拼 。

明清以后中秋节以拜月、团圆为主

到了明朝,中秋习俗不再像唐宋,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被淡化了,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复见,甚至各个家庭的中秋活动也不一定要包括赏月 。 取而代之的是,拜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 。

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名人

宋代也有拜月,那时男女都可以拜,求月神赐福自己,少年求功名显达,少女求貌美如嫦娥 。 到明清,拜月变成了女人的专利,所谓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 。 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,至现代社会,拜月习俗基本消失 。

家人团圆,也在明清时期与中秋节正式挂钩,中秋有了“团圆节”之名,吃特制的中秋月饼也成为团圆的一项标志性活动 。 当时有习俗,已经出嫁的女子,在中秋节这天必须在公婆家,不能在娘家过,否则就不称为一家团圆 。

明清之后,中秋节更重人伦与亲情,唐宋时期犹如古希腊人那样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。

苏东坡享用西湖船

1071年,35岁的苏东坡带着小他11岁的妻子王闰之,到杭州任通判 。

彼时的杭州多姿多彩,春秋两季,全杭州人都在湖滨游玩,甚至冬季下雪的日子,还有寻乐的人乘船到湖上玩赏雪景 。 重要的节日,比如三月初三,五月初五,中秋,重阳,湖上全是游逛之人,且必须前一天预定游艇 。

与中秋节有关的名人

西湖的小船很别致,船头有长长的引水竹管,中间可摆一张饭桌 。 游人无须自带食物,茶具、碗筷全由船家提供 。 这种船娘通常精于烹饪,所烧的菜肴称为“船上菜” 。 船夫还捕鱼卖于游客,供放生之用 。 湖上另有船*食品给游客,有些卖瓜子、栗子、糖藕、烤鸡等,有的专门卖茶,有的船上载着艺人,按照习俗靠近游客的船,表演歌舞、特技、投掷、射击等* 。 良辰佳节,苏东坡少不了携家眷或同僚游玩,写了不少西湖船的诗句,如“映山黄帽螭头舫,夹道青烟雀尾炉”,“船头斫鲜细缕缕,船尾炊玉香浮浮” 。

几年后,饱览杭州风光的苏东坡改任密州太守 。 在又一个中秋之夜,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《水调歌头・明月几时有》 。

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

徐志摩中秋夜游西湖

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节,徐志摩与堂弟徐绎义同游西湖 。 原来准备去烟霞洞访胡适共同赏月,因时间晚了未去 。 不过中秋节那晚,他们在湖上玩得很畅快,虽然月儿只是若隐若现的 。

他们在旅馆开了房间后,立即坐车到楼外楼去 。 9点左右时,月儿终于从云阵里奋战了出来,满身挂着胜利的霞彩 。 徐志摩在楼窗上望见湖光渐渐的由黑转青,青中透白,东南角上已经开朗,高兴地大叫起来 。 他原以为雨会到来,月不会出现的 。

他们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,月有三大圈的彩晕,是月华吧 。 月出不久就被乌云吞没了 。 兴高采烈的徐志摩一行人雇了船,一直向湖心进发 。

上岸买栗子吃,买莲子吃 ; 坐在九曲桥上谈天,讲起湖上的对联,骂了康有为一顿 。 后来走过去在桥上发现有三个人坐着谈话,几上放有茶碗 。

徐志摩正想说他们倒有意思时,忽然,他觉得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,定睛一看,原来就是他们刚才在骂的康大圣人 !

周作人写绍兴中秋祀月

各地过中秋的风俗有亲友团聚,赏月,吃月饼,互送礼品,拜月,庆丰收,*娱乐,祈子,预测气象等 。 周作人在《儿童杂事诗》中有一首《中秋》:“红烛高香供月华,如盘月饼配南瓜 。 虽然惯吃红绫饼,却爱神前素夹沙”,记载了江浙一带中秋的风俗 。

周作人在诗后自注:“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,大者径尺许,与木盘等大 。 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” 。 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,最大的有十斤重,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、西瓜和北瓜(就是西葫芦)放在供桌上,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,大至一斤的红烛,孩儿们挨个磕头,直到烛残月西而罢 。 祭祀完毕,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,分饷男女大小,仆工佣妇也有份 。

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

周作人又在《药堂语录・中秋的月亮》一节说:“普通称月曰‘月亮婆婆’,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,又凉水一碗 。 妇孺拜毕,以指蘸水涂目,祝曰‘眼目清凉’ 。 ”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,相信月中有裟婆树,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,即所谓月华 。 如不幸落在人身上,则必成奇疾,或头大如斗 。

在知堂老人周作人看来,“中秋的意义,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,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”,他不禁自嘲道:其实我也是一个俗人呀 !

【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】相关文章:

好了,关于关于历史名人与中秋节的故事和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名人(与中秋节有关的名人)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没有问题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