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的历史和背景(中秋节的历史由来)

更新时间:2024-10-06 18:20:49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

大家好,关于中秋节的历史和背景(中秋节的历史由来)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秋节的历史和背景(中秋节的历史由来)的相关知识,同时还有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的相关操作,还望大家耐心阅读,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!
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篇1

中秋吃月饼的说法

中秋节的特色便是吃月饼,吃月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。 其一是说唐高祖在位时,李靖征讨突厥于八月十五凯旋,消息传来时,唐高祖正在吃胡饼(月饼),便与月亮对饮说“应将胡饼邀蟾蜍” 。 由此,胡饼便与中秋佳节挂钩 。

其二是说唐玄宗年间,杨贵妃与唐玄宗品尝胡饼,两个附庸风雅之人认为胡饼二字不雅,杨贵妃抬头望见一轮明月,便将胡饼改为月饼,自此人们一过中秋便想起月饼 。

宋朝时,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便开始广泛流传,苏东坡便写诗歌颂说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明朝《梦梁录》中也记载说“八月十五日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”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故事

由此可见,古人吃月饼不仅是饮食之欢,更是欣赏其中团圆之义 。 吃月饼可谓是如今中秋节的主流,这千年文化竟能如此完好地延续至今,实在是让人感叹中国文化传承的博大深远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篇2

其实中秋自春秋时,便已有记载 。

《礼记》中便曾记载说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 。 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 。 ”

其中“夕月”一词便是指中秋,在古人意识里“月出于西,*阳长短,终始相巡,以至天下之和 。 ”月亮于古人而言便是“天下和”的信仰,祭月之时便是中秋之日 。

自上古时期便奉行八月祈祀,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,明世宗在位时,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。 《明嘉靖祭祀》中记载有:“夕月坛每三岁一祭,祭以丑、辰、未、戌年行事 。 朝日则遣文臣,夕月则遣武臣 。 ”由此便可见古代帝王对祭月的重视 。

唐朝时,祭月仪式便已完善,《新唐书・卷十五》中便有记载:“开元十九年,始置太公尚父庙,以留侯张良配 。 中春、中秋上戊祭之,牲、乐之制如文” 。 由此可见,唐朝祭月仪式之盛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

祭月习俗不仅盛行于宫内,还流行于民间,宋朝《新编醉翁谈》便有记载说:“中秋,京师赏月之会,异于他郡 。 倾城人家子女,不以贫富,能自行至十二三,皆以*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,各有所期:男则愿早步蟾官,高攀仙桂 。 女则愿貌似嫦娥,颜如皓月 。 ”

时至今日,仍有不少地区一直延续着祭月仪式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篇3

中秋节别名以及其他各种习俗

自古至今“月圆人团圆”几字一直印在人们脑海中,无论是宋代苏辙的“离别一何久,七度过中秋”,还是唐代白居易的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 。 ”亦或者是宋代辛弃疾的“况屈指中秋,十分好月,不照人圆”,都是在借中秋月圆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 。

中秋节的历史和背景

世人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,当亲人如月亮般遥不可及,中秋佳节,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借“千里共婵娟”来宽慰自己 。 传至今日,中秋赏月不仅成了一雅事,还成了一不可或缺的习俗 。

中秋节又名“拜月节”“女儿节”,古代女子大多足不出户 。 可在这中秋佳节,女子们却能携手共逛,猜灯谜、放河灯、看花灯等助兴活动数不胜数,甚至有不少男女因此巧遇,共结连理之好 。

唐代李端便作诗说:“开帘见新月,便即下阶拜,细语人不闻,北风吹裙带 。 ”到了明清二朝,中秋佳节更备受重视,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篇4

中秋还有一习俗,便是喝桂花酒 。

据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旧言月中有桂、有蟾蜍,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,下有一人常斫之,树创随合 。 人姓吴名刚,西河人,学仙有过,谪令伐树” 。

月宫中的桂树,也为中秋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自此喝桂花酒便与中秋佳节联系起来,中秋祭月之时,也大多用桂花酒 。

中秋节的历史由来

时至今日,桂花酒已成为不少地区中秋节必备饮品,于桂子飘香之际,饮一杯桂花酒品一口月饼,与家人齐聚共赏皎洁月光,实在是一件乐事 。

中秋还有观潮的习俗 。

宋代诗人苏轼在《八月十五日看潮》中写到:“定知玉兔十分圆,已作霜风九月寒,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 。 ”

在浙江一带,中秋观潮可谓一盛事,“大声如*,震撼激射,吞天沃日,势极雄豪” 。 短短几字,便将便写出潮水如火如荼的气势 。

如今,还有不少人延续这一习俗,从山南水北赶往钱塘江,只为观那震撼之景 。

中秋节还有一重要习俗,便是吃芋头 。

这个习俗,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,在蒙古灭南宋后,*长期屈服于残酷统治下,为不忘屈辱历史,*便将胡头“芋头”示为胡人,争相食之 。 中秋之际正逢芋头丰收,便有了如此习俗 。

《潮州府志》中也曾记载说:“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,谓之剥*皮 。 ”清朝时《顺德县志》也有记载“八月望月,尚芋食螺” 。

如果说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,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,寄托思乡之情,那吃芋头便为中秋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沉重感,它不仅代表了一个节日,还代表着那段被胡人统治的历史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篇5

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。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,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,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。

据记载,在汉代时,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、养老,赐以雄粗饼的活动 。 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,不过不太普遍,晋时中秋赏月习俗在北方还不很流行 。

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

北宋时期,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,并正式定*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。 到了明清时,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。 20xx年开始中国*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,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,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。

中秋拜月习俗,今天虽存在于局部地区,但已不广泛流行 。 月亮在今天已失去昔日的神性光辉,月亮神话成为愉悦精神的口头作品 。

其实古代拜月习俗,今天可以进行有效转换利用,如果将虔诚的叩拜变为一种特定的趣味化的*,拜月活动就可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 。 比如拜月祈福、拜月问姻缘、拜月求平安等,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愿望的表达,在嬉戏中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。

好了,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和中秋节的历史和背景(中秋节的历史由来)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没有问题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